top of page
EN PNG.png

請點圖進入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擊敗匈奴人,派遣張鶱為使,從隴西(今甘肅東部)出發往西聯絡大月氏人結盟。十年後,張鶱最終輾轉到達康居(今哈薩克斯坦)找到早已無意和匈奴爲敵的大月氏人。再過了數年後,張鶱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復命,並把從長安到康居沿途所經過各地的情況匯報給漢武帝,其中提到隴西以西、天山以南、葱嶺以東的地區為“西域”,其間有三十六個城邦國。從此之後,中原和西域各國的使者和商人開始絡繹不絕地沿着張鶱走過的綫路來往交流。產自中國的絲綢就是通過這條通道被商人一直賣到了羅馬,後人因此把這條路稱爲“絲綢之路”。

新疆克孜爾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這些石窟的開鑿以及內容的演變,和古絲路有莫大的關係。

筆者通過多年來的資料收集和紀實攝影,整理出佛教石窟藝術在公元二世紀到九世紀間經絲路傳入中國並演變成中國本土文化一部分的過程。在此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圖片介紹,為有興趣的讀者介紹這段從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開始到盛唐為止的歷史。

張鶱出使西域圖,來自敦煌第323窟

《張鶱出使西域圖》,來自敦煌第323窟,是唐代的作品。圖中左面下跪者是張鶱,背後兩人所持的直條狀物品是‘節’,相當於代表皇帝的信印,他在拜別右面騎在馬上的漢武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