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石窟 之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麥積山石窟是在公元五世紀初,由西北地區的羌人政權“後秦”第二代君主姚興所開鑿。然而,天水不在絲路沿途,來自西域的佛教石窟藝術又是怎樣傳到這裏呢?
公元401年,姚興攻滅了在武威地區的後涼政權,獲得不少呂光從龜兹帶回的佛教和文化資源(前面河西走廊之武威篇有記載這段歷史)。之後姚興開始在自己的控制地區内大力推動佛教,使長安地區僧人修禪之風大盛。
當時佛教僧人修禪普遍以石窟為場所,推斷姚興因此在家鄉天水麥積山開鑿石窟,一來為僧人提供修行場所,二來為自己作功德。由於利用了來自龜兹的佛教文化資源,所以麥積山第一批石窟的風格非常接近同期克孜爾石窟的風格,因此可說麥積山石窟的源頭是通過絲路東傳而來的。
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是麥積山石窟發展最高潮的時期,開鑿於這三朝的石窟造像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神韻,是麥積山石窟的精品。隋、唐、宋以及之後各朝開鑿及重修的石窟造像明顯表情呆板,成爲真正的泥塑菩薩。

現在到麥積山,首先從遠處看到的是第13窟著名的東崖大佛,主佛高度超過十五米,是麥積山最顯眼的標志。這個窟的佛像是隋朝時的作品,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天性沉猜、持法尤峻”,因此這尊主佛像的面容也顯得深沉、肅穆,雙目垂注下界的衆生。

麥積山第一代石窟71窟的主佛像。它的面形眉細眼大鼻高,雙目平視,神情莊重,是所謂的“胡人相”。佛像呈結跏趺坐式,身着緊貼在身體上從左肩斜披至右腋下的“袒右臂式”袈裟,右肩上搭着衣服的邊緣,右肩和右胸裸露在外。

西魏147窟

西魏時的138窟主佛像。 特點是厚重的對襟外套内露斜披胸衣,衣褶之間距離較寬。這種叫“冕服式”的佛像衣式是石窟漢化的第一步。這時佛像的衣飾也變得很厚重,明顯是爲了適應當地氣候的本地化表現。

在麥積山西壁的98窟大佛像很有可能是在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後雕鑿的。其主佛像高近14米,雙脚站在雲頭之上聳立在麥積山的西崖正中最顯眼的位置。根據佛像立於雲頭而又位處西崖這兩樣特點推測中間主佛是西方“接引佛”(又稱阿彌陀佛),圖像左面立的是大勢至菩薩像,這是大乘佛教凈土信仰中的“西方三聖”形象。

散花樓又稱“上七佛閣”,建在高出地面約80 米的東崖三大佛的上面,這是北周秦州刺史李充信在公元六世紀後期造的一座功德窟,裏面總共有七個佛龕,每個龕内各有一佛兩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八菩薩的造像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