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石窟起源

莫高窟
麥積山
雲崗
龍門

公元前三世紀中,佛教成爲南亞次大陸中部地區摩揭陀國的國教,國王阿育王派遣佛教信徒分南北兩路到各地傳教。其中北傳佛教在公元一世紀初經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東北部),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傳入古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地區)。

公元三世紀開始,以洞窟開鑿、佛像雕刻和佛像繪畫爲主的佛教藝術沿着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作品在公元四世紀之後開始出現的絲路沿途各個石窟,是中國的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源頭。佛教石窟藝術東傳中國的過程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它在境外傳播並跨過帕米爾高原傳到在天山東麓的古龜兹國,並在公元三世紀促成開鑿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四世紀末,佛教石窟藝術隨著佛教一起傳到絲路東段的涼州(今武威),推動了著名的涼州石窟在五世紀初的開鑿,並形成由龜茲風格加上涼州本土風格的涼州石窟形式。

公元五世紀初,佛教石窟藝術以涼州為中心傳播到敦煌、高昌、天水、蘭州、長安等地,促成了包括麥積山和炳靈寺在內的多個石窟群的開鑿。這一波開鑿的石窟風格仍然以涼州石窟形式為主,其中包括莫高窟現存石窟中年代最早的石窟第275窟。

五世紀中,北魏攻滅了以涼州姑臧(武威)為都城的北涼政權後,將姑臧城的僧人、石匠等遷至平城,促成了雲崗石窟曇曜五窟的開鑿,並在涼州形式上加入了鮮卑特色形成了北魏早期石窟風格。五世紀末,雲崗石窟五華洞和新開鑿的龍門石窟的内容和風格開始出現漢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北魏後期石窟風格。

公元六世紀,漢式石窟雕刻風格持續發展並傳播到龍門石窟、麥積山、敦煌和雲崗等各地石窟群。七世紀後期,隨著龍門石窟萬佛洞和奉先寺等石窟的開鑿,佛教石窟藝術形成了新的漢式風格,並在八世紀中完成了漢化和世俗化的演變。現今中國境内開鑿最早的佛教石窟是在庫車的克孜爾石窟,然後一路向東依次有著名的高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又名涼州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

 

莫高窟、麥積山、雲岡和龍門被稱爲中國四大石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