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雲崗石窟之一

雲崗石窟在山西省大同市市郊,原名“武州山石窟寺”。公元439年,鮮卑北魏吞并了盤踞在河西走廊東部的北涼政權,統一了長江以北地區,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北朝。爲了安撫治下的各民族和鞏固皇權,北魏文成帝在公元460年決定推廣佛教,並在“沙門統”(管理所有僧人的官員)曇曜的建議下在都城“平城”(今大同)郊外的武州山開鑿石窟、雕刻佛像。

曇曜本是涼州人。北魏吞并了北涼後,將聚集在北涼都城姑臧城(今武威地區)大量的巧匠、樂工、僧人等三萬戶以及來自茲的佛教和文化資源遷至平城用來充實發展北魏的社會和文化。曇曜就是在這個情況下來到平城。因此雲崗石窟早期的雕刻藝術源頭是直接來自絲路。

在曇曜的主持下,雲崗石窟的第一期開鑿了五個洞窟,稱為“曇曜五窟”,現在的編號是第16至20窟。曇曜五窟各自都有一尊體形巨大的主佛像,象徵北魏早期的五個皇帝。這些佛像都貫徹了“佛既是皇帝”的概念,雖然身着袈裟施佛教手印,但雙眼炯炯有神、身體剛健有力。站在這些巨像前,世人可以感受到它們帶來的磅礴氣勢。

 

公元466年,北魏文成帝的馮皇后以太后的身份開始了長達24年,跨越了獻文帝和孝文帝兩朝的攝政期。馮皇后推動了北魏社會整體的漢化,銳意吸收和運用傳統漢人文化。在她攝政期間開鑿的雲岡第1至13號窟被稱為雲崗第二期洞窟,其中9至13號“五華洞”是這時期的精華。因爲雲崗第一、二期各個石窟都是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所開鑿,因此雲岡石窟是真正的皇家石窟。公元494年,隨着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北魏皇室開鑿石窟的重點從雲崗轉移到龍門石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