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克孜爾石窟十

在前篇中提過出現在克孜爾石窟繁盛後期的波斯文化元素是由粟特人帶到龜兹的,這裏我們再舉兩個波斯文化出現在克孜爾石窟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

附圖一是來自克孜爾第207窟的佛陀説法圖,這個窟的炭14斷代為公元418-536年間,屬於龜兹石窟藝術的發展期。圖中佛陀着袒右肩袈裟呈结跏跌坐,在他右下角坐有三位問法比丘,右面是手持金剛杵護持佛陀的金剛手菩薩(帶有頭光),在右上有一身飛天。菩薩和問法天人面相上唇蓄有小鬍子,帶有濃厚的犍陀羅風格。這幅圖最大的特點是佛陀雙肩上出現的火焰,稱爲“炎肩佛”,這是犍陀羅和古印度佛教造像所沒有的。

炎肩佛的形象最早來自絲路上的貴霜王朝,在國王迦膩色伽一世時期(公元127-151年)所建的佛寺遺址(今阿富汗地區)。這裏在漢武帝派遣張騫往西域前是大夏人的地方,在佛教傳入前當地信奉的是傳自古波斯的拜火教(又稱袄教),貴霜人建國後在信奉佛教的同時也保留了袄教的傳統。

附圖二是貴霜王迦膩色伽一世時期的佛像金幣,上有目前為止傳世最早的佛像。金幣正面是站立的迦膩色伽一世,他身著厚重的大衣、雙肩噴火,金幣外緣以貴霜語銘刻希臘式銘文:萬王之王,貴霜迦膩色伽一世;金幣的背面是帶有希臘風格的佛陀刻像,佛陀著通肩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袈裟一角,右側刻有希臘銘文“Boddo”,既“以佛陀之名”的意思。這個金幣為炎肩佛的來歷提供了清晰的脈絡。

附圖三來自克孜爾第123窟主室的穹窿頂,這個窟的炭十四斷代為公元431-533年,和207窟屬於同一個年代。建築物的穹窿頂在公元前500-600年間首先出現於中東地區的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然後才傳到古羅馬帝國。而在中國穹窿頂則作爲墓室頂部的結構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在古波斯,穹窿頂是神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象徵了高高在上的宇宙和天,因此在穹窿頂的内容都和天神有關。這幅壁畫現存柏林博物館。

 

穹窿頂通過絲路傳到龜兹並被用來建造佛教的石窟,而内容則順理成章地換成了佛、菩薩和天人。附圖三中的穹窿頂壁畫被分成8格,其中4格中畫上了站立的佛陀説法像,間隔的是聞法的天人、天神。

帶有穹窿頂的石窟只出現在龜兹地區,例如在克孜爾石窟和庫木吐喇石窟有不少的穹窿頂,離開龜兹沿絲路再往東就看不到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