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石窟
對於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從中亞和古印度把佛教傳到東方國度的僧人來説,他們要翻過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葱嶺(今帕米爾高原),然後到達在天山南麓的龜茲。筆者當年來到這個遠在天山中部的世外高原時,被這裏廣闊無垠的風景所震撼。天高地濶,人顯得那麽渺小,塵世間的點點滴滴轉眼就隨風散去。圖中那水上的吊橋更是神來之筆,走過小橋不知是否就能擺脫紅塵諸般煩擾?
龜茲,就是現在的庫車,在極長的歷史時期內,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天山南路的重鎮。根據推斷,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傳入龜茲,在之後的數百年裏,這裏成爲佛教在西域的一個重鎮。
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之間這裏開鑿了現今中國境内最早的佛教石窟:克孜爾石窟,窟中壁畫裏的飛天、琵琶、飛天身上的瓔珞、飛舞的帶子、頭冠等後來都傳入中國,成爲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泉源。
龜茲曾經也是絲路上的音樂之鄉。龜茲樂舞傳入中原成爲隋唐兩朝的宮廷國樂,也是敦煌、雲崗和龍門三石窟中各種伎樂天形象的源頭。

菱形壁畫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特色。在美一個菱形内都繪有一個佛本生故事。

克孜爾第205窟壁畫中的彈琵琶伎樂天,公元6~7世紀作品,作者攝於西安陝西省博物館。

留意主佛兩肩有火焰生出。右邊是手持金剛杵的護法金剛手菩薩。 公衆領域圖片。

克孜爾石窟第77窟壁畫,公元5世紀初作品。表達的是《啊彌陀經梳》牧牛人聞法得道的典故。主佛身着袒右肩袈裟,後面身光包圍着頭光。兩種光的表現方法都很簡單,裏面沒有花紋和小佛像。主佛兩肩膀生出火焰,炎肩。寳座上面有類似毛毯之類的裝飾物。右面有牧人和俯首的牛,左面有下跪的供養人。 原物藏於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公共領域照片。

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公元5~6世紀初作品。主佛身着袒右肩袈裟,後面身光包和頭光沒有合并,因此應該是早期作品。兩種光的表現方法都很簡單,裏面沒有花紋和小佛像。主佛坐在龍舟上,比較奇特的造型。 原物藏於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公共領域照片。

和前圖一樣,這幅壁畫也來自克孜爾石窟第77窟,公元5世紀初作品。圖中是佛陀的護法神金剛手菩薩,他的左手手持金剛忤,右手在為右上角的佛陀扇風。右上角可以看到佛陀的右膝。這是一幅説法圖的部分。 原物藏於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公共領域照片。

龜茲石窟中風神的形像源頭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北風神。這個形像後來傳到中土,又傳到日本。

克孜爾第8窟16配劍供養人之一。德國探險隊與20世紀初從克孜爾盜取了這些壁畫。

這些供養人分左右列于主佛兩邊,衣著華麗,和中世紀歐洲騎士列於主君兩側的方式一樣。